什么是房性早博
房性早搏主要是指早于基本心率的房性异位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外部心脏病,如应用某些药物或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发生性收缩,一些性收缩在正常人之前,容易发生在紧张、焦虑或饮酒后,主要症状是心悸、胸闷、头晕、疲劳。 建议有性早搏的患者一定要注意,积极对症治疗,一般要注意休息,适当的活动,避免精神紧张。…
查看详情建议尽快明确病因。 1.生理因素:正常情况下,心脏各部位都有自律性,窦房结自律性高,约60~100次/分,房室结自律性约40~60次/分,心室肌自律性约30~40次/分。在白天的正常状态下,由于超速、抑制和心率的整合,自律频率较低的组织不能自动去极化和兴奋,而夜间迷走神经的张力相对较高,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当它低于其他心肌的自律频率时,发生早搏。因此,晚上早搏较多。…
查看详情体检中发现了很多心脏“早搏”患者往往忧心忡忡,要求治疗。这是由于人们对早搏的错误理解,是的,“早搏”病人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功能造成的,就不需要过度治疗,重点调整作息和控制情绪是关键。 对早搏的错误理解 错误1:早搏是心脏停跳 正常心跳是有规律的,每次心跳的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突然提前心跳,医学上称为过早心动(早搏),触摸脉搏时可能会出现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窦性早搏和房间交界处的区域性早搏。不管是什么样的早搏,心脏都没有停止跳跃,但是跳出来的血液比正常跳动少一点,导致这次脉搏减弱,好像停了一次。能触摸自己脉搏的人可以感觉到早搏后的脉搏稍微强一点,因为早搏后的血液比正常情况下的血液多,从而补偿早搏引起的血液搏出量减少。因此,早搏并没有阻止心跳。…
查看详情一、许多老年人中流行一种说法,心跳缓慢是长寿的表现? 不完全是这样,心跳缓慢也要有一定程度。普通人每分钟心律60~100次是正常的,比较慢,确实有利于长寿,说明心肌强壮,心功能好。俗话说,心跳每分钟60次,活到90岁;心跳70次,活到80岁...也就是说,稍微慢一点。有力的心跳对长寿有很大的贡献。但心跳每分钟不到60次,甚至只有40次,即使在夜间非常危险,也会发生晕厥、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严重导致心脏猝死。…
查看详情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是指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心动过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生理心动过速是指跑步、饮酒、重体力劳动和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排除病理心动过速; 病理性心动过速是指高热、贫血、甲亢、出血、疼痛、缺氧、心力衰竭和心肌病引起的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快速心房颤动、室上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多见于老年人、焦虑、过度劳累、严重感染、心脏病患者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果心跳过快,无法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发黑、晕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哈尔滨治疗心跳过快医院哪家好…
查看详情心脏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脏规律收缩时,会出现异常的早搏,然后往往伴有补偿间歇。患者经常感到心跳的停顿或不规律。早搏患者经常抱怨心脏提前跳了一次,又停了一次。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发生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心脏,也可是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表现。 早搏根据其来源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根据其发作频率分为:偶发性和频发性。早搏的诊断主要基于心电图。如果发现心电图有早搏,可以明确诊断。但在早搏次数较少的情况下,诊断依赖于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连续记录24小时心电图,明确早搏的存在及其频率,指导临床治疗。同时需要做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冠状动脉CTA,以确定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查看详情早搏的治疗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表明,早搏症状不严重,偶发性早搏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麻烦,不能治疗。 2.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早搏频发,如24小时早搏次数超过总心搏次数的10%,或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早搏,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需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可以根据每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和对不同早搏的敏感性来选择,可以选择四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上还有一种特发性的室性早搏,来源于心室流出道的早搏,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术治愈。…
查看详情房性早搏可以由很多因素诱发,因此了解不同的病因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患者的病症,对症下药,还病人一个健康的身体。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常见的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任何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发生多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尤其是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二尖瓣脱垂等。 2、药物及电解质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锑剂及各种麻醉剂等的应用均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在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时,如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酸碱中毒等亦可出现房性期前收缩。…
查看详情